洞庭湖

区域概况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洞庭湖站)始建于2007年,隶属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是是中国科学院设在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长期观测研究基地之一。目前,洞庭湖站为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江湖生态监测重点站,以及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在建站。

洞庭湖站位于湖南省岳阳市郊区采桑湖南岸,地理坐标为29°30′N,112°48′E。洞庭湖位于湖南省东北部,长江中游荆江南岸。它不仅是我国长江流域第二大淡水湖,也是我国仅存的两大自由通江湖泊之一,承纳湘、资、沅、澧四水而吞吐长江,是不可多得的兼具蓄、泄功能的过水性洪道型湖泊,素有“长江之肾”的美誉。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洞庭湖的生态安全在长江中下游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

洞庭湖站的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春、夏冷暖气流交替频繁,夏、秋晴热少雨,秋寒偏旱。多年平均气温16.5~17℃;年平均降水量1250~1450 mm;无霜期258~275 d。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以湖泊主体为核心,逐步向周边演变成滩地、平原、岗地、丘陵和山地,具有碟形盆地图带状立体景观结构的特征。植物种类繁多,以被子植物为主,在水域环境形成以挺水、浮叶(漂浮)及沉水植物群落为主的水生植被;在湖洲滩地、湖滨低平原形成以多年生根茎、苔草、根基禾草和随洪水入侵的陆生杂草为主的草甸与沼泽植被;在环湖高平原和丘岗区则形成常绿阔叶林植被。土壤类型为江湖泛滥冲积沉积的潮土及水稻土,土层深厚,土壤pH值为中性至微碱性。

仪器配置

洞庭湖站目前有光合作用仪、TDR、自动气象站等一大批重要仪器设备,能进行气象要素观测、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及常规分析,植物生长情况监测、植物样品处理与常规分析,土壤水分观测等实验。

对于洞庭湖湿地的主要观测要素如下

水文要素 自然降水、水位、流速、地下水位、水质等。
土壤要素 土壤物理性质(容重、孔隙度、机械组成等)、土壤化学性质(土壤养分、pH、CEC等)等
气象要素 气温、土温、降雨、蒸发、辐射、风速、风向等
生物要素 要动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密度、丰度、多样性指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