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生态学学科

海南大学生态学学科的简要发展历程

传统意义的生态学(οἶκος, Ökologie, Ecology)源自博物学;生态学的先驱们,比如Alexander von Humboldt, Charles Darwin, Eugenius Warming, Andreas Schimper大都游历甚广,时常也被称为博物学家。1960s,环境问题和公害事件将生态学的注意力引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索,与环境科学之间相互渗透不断增强。生态学领域的国际研究计划,比如国际生物圈计划(IBP)、国际生物圈地圈计划(IGBP),则给生态学带来了宽广的全球视野。近年来,生态学在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热带是生态学研究的理想场所。这里物种丰富多样、食物网结构复杂、第一性生产力旺盛,热带生态系统之于生态学的重要性就像超导体之于物理学一样(方精云1995)。海南大学得益于地居热带海岛的区位优势,在生态学方面开展了卓绝的工作,为中国热带生态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0~80s,为了突破国际环境对工业原材料橡胶的封锁,海南大学的一批前辈学人,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奋斗,创造了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橡胶的奇迹,并因此获得了国家发明一等奖(1982)。生态学原理之于作物栽培中的成功应用,是这个奇迹的重要支点。栽培生态学自此发轫,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宗道先生、热带作物两院原副校长胡耀华先生等的引领下,栽培生态学成果丰硕。关于橡胶树群体光合作用(1981、82、83)、呼吸作用(1983、84)和蒸腾作用(1986)的研究,在木本植物群体代谢方面领先国内同行十余年。在此基础上,1989s生态学硕士点获得国家批准,为当时全省仅有的5个硕士点之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栽培生态学方向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日后的农业生态学方向。

除了偏向应用的农业生态学,海南大学在偏向理论的热带植被生态学方面也颇有建树。海南大学原校长林英先生、海南“植物王”钟义先生,对海南的植被类型、植物采集、标本制作保存等工作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近年来杨小波教授更是历尽艰难,历时数年,结集出版的《海南植物图志》,为海南的植物编制了一个新的户口簿。

环境生态学方向是海南大学生态学学科目前颇为欣欣向荣的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在环境科学系原系主任唐文浩教授和海南大学原副校长刁晓平教授的带领下,主要探讨污染物在土壤的迁移、转化和富集,海水养殖污染治理,以及有机污染物的生态毒理等科学问题。

海南大学生态学历届博士生介绍

  • 2012级(2人):唐天乐,严珍
  • 2013级(5人):张浩,龙成,吴华,陈好,谢艳丽
  • 2014级(6人):黎平、冯社洪、黄月华、丁秀明、周双清、刘向蕊
  • 2015级(6人):周静雅、李乐、刘传栋、谭珂、罗娟、杨婷寒
  • 2016级(7人):蒋亚敏、赵俊福、丁扬、冯曦、王桂花、廉法钦、陈宇丰
  • 2017级(10人):符琼林、宋波、王海花、刘雅婷、杨廉雁、苗灵凤、李昌恒、向丽珊、肖楚楚、徐文娴
  • 2018级

Graduate students in 609

博士(PhD candidates)

  • 2016:蒋亚敏、赵俊福、
  • 2017:宋波
  • 2018

硕士(Master students)

  • 2015
  • 2016:陈梦平、王关泽、许全、张书齐
  • 2017:崔乙斌、邓聪、
  • 2018